八一中文网 >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>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中庸(中、加一更)
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中庸(中、加一更)
推荐阅读:异界直播间、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、[综]卷毛控怎么了!、网游之诡影盗贼、创世纪之双鸟、江湖我独行、都市至尊天骄、英灵君王、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、网游之黑暗道士
八一中文网 www.byzw.cc,最快更新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最新章节!
第二百二十九章大中庸(中、加一更)
不是刁难自己就好办,郑朗道:“我看过太平州许多地方,虽说江南好,也未必全是富裕人家,有的人家很穷,他们没有喊,为什么你们喊?先起来,不要哭,本官上任第一天,都成了什么?”
幸好不忌讳,否则这样,很触霉头的。
“喏。”
一个个起来,然后哽咽的喊苦,人多,有六七十人,郑朗无奈道:“你们选三个代表,进州衙说话。”
还有事呢,王知州要送一送,这是官场上的礼仪,太平州一些所谓的“吏”要相识一下。这些天已认识了一些官员,很有实权的二把手通判,录事、司户参军,这是太平州,若是大一点的州,还有司法、司理参军,作为州各曹的。以及幕职官,节度掌书记、判官,另外还有观察支使与推官,太平州因为不大,没有设,一些特殊的州还设有监,负责征酒税、矿治、造船、仓库出纳账目,也不常设。这几名正式官员全部认识了,可下面还有一些小吏,也就是差役法充当的无告无薪辅助性质的非正式官吏。这些人大多数不认识,虽有种种不好的弊端,想治理地方,还离不开他们。
因此相识一下。
至于事务,今天却不先动,慢慢来。
有什么事务要处理,在交接过程中,郑朗心中皆有了底,毕竟是江南,国家的腹心,没有兵革之灾,只要没有大的灾害,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事情,即便有一些事务,也不急。
但得与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,说一些话。
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底线,象过去王知州那样敷衍任务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,大家努力做事吧。
进了州衙,大大小小不到二十员官吏,陆续行礼,还有所有的衙前,这也要认识的,太平州三县一州有三百多名衙前,直属州的有六十多名。以及厢兵,有一百八十余人,多是水军,还有一些里运、贡运、水运、梢工都、造船军务、步驿、牢城、壮城、下卸钱监、铁木匠营、酒务营、竹匠营、效勇等等,大多数太平州不设。不过到了江宁府这样的大府,几乎都全了。
十几名厢兵军头、十将、承局、押官也要见的。他们不仅负责着太平州小的工程劳作,甚至有时候辅助官府处理紧急事务或者揖贼,比如数次湖上的冲突,王知州都调动了厢兵侧应。
因此有不少人,近百人。
王知州替他们一一介绍,介绍完了,诸位官员以及衙前,一起要送他到码头上辞别。
这是王知州,若是郑朗离开,再有一些政绩拿得出手,当地的文人还要写诗作赋唱和一番,才能放郑朗走。
三个代表就选了出来,走进来。
郑朗听他们说话。
其实说的内容早就知道,又是差役。
差役法有四种差,吏差,衙前差,耆户长弓手差,其他差役,比如承符差、人力差、手力差、散从官差、催子、驱使差,以及各仓的斗子、掏子、秤子、拣子、库子、仓子,甚至抬轿子的轿番,渡口的渡子等等,皆属于差役。
做吏差当然是好,把持州县政事,甚至极少数能爬到正式的官吏。
毕竟是少数,在太平州近八百名差役中,也就那么几十个人。但其他的差役,富户皆不愿意承担,比如管物,必须要管物的衙前用家产做担保,出了任何差池,立即倾家荡产。侦案也是如此,出现失误,长官推卸责任,又要挨笞杖,革职,甚至被判罚。因此本来衙前是很重要的职位,皆由第一等户担任的,时久后,渐渐转移到二三等中小地主身上。
第三类,弓手太平州没有,这些多在边境各州县,但有耆户长,这稍好一些,可还有壮丁,需要武艺精熟,经常演练,又没有半点月俸,家中却少了一个重要的劳力,于是破坏家产。
第四类范围更广大,散从、弓手、手力、壮丁甚至接送朝廷贡税,纳物几千里之远。
以前大地主往中小地主身上转移,中小地主又往富裕百姓身体上转移,富裕百姓又往贫困百姓身上转移,一层层摊薄,几挨上了的,全是倒霉鬼。欧阳修后来就说过,第七等户高荣、家业共直十四贯文省,其人卖松浩为活,第五等户韩嗣,家业二十七纲文,第八等户韩秘,家业九贯文,皆中了差役。想一想,韩秘只有九贯钱的家产,按米价作一贯钱四百来块钱,综合的作价有可能在六七百,七八百块钱,包括房产、地产、畜产、家俱、树木这些子虚乌有的产业在内,总资产仅九贯钱,穷成什么样子。将家中一个主要劳力抽去差役,这一家子还有好日子过么?
可是差役总得要摊派的,只有说谁中枪谁倒霉。
这些年来也就这么过了。
可是郑朗到来,突然如此高调,背影又是如此的深厚,再象以前那样不大可能,那么差役必然重新回到前三等户上,一旦集中在前三等户,除了几个真正的顶级大户人家外,谁也受不了。比如跑一趟船,有可能赚上几百缗钱,然而花好几个月时间跑一趟差,分文没有,路上还有风险,难不成自己应付差役,让自家如花似玉的小娘子去做生意,这日子怎么过下去?
说完,三人放声大哭。
“你们起来。”
三人起来,又是哭。
郑朗踱了几步,喃喃道:“差役啊,免役。”
“免役,”一个中年人耳朵尖听到了,惊喜地道:“免役好啊,我们愿意拿钱出来,捐给州里,让州里雇人,我们家中有事,可州里的文人很多,有一些文人衣食无着落,这是取长补短之道也,郑大夫,这主意好啊。”
“我说了什么!”郑朗气愤地道。
只要懂一点历史的,谁不知道王小三的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、保甲法、将兵法、均输法、市易法、免行法。这个募役法就是免役法,针对差役法种种弊端设立的。
最后结果呢?
“你们先回去,本官以后会替你们想想办法。还有,本官是人,非是什么星星,想要美好生活,大家一起努力。”
“郑知州,你是答应我们了?”
“我只是答应你们想一想方法。”
这算什么回答啊?
三人不知所措的离开。
送走王知州,又与诸位官吏说了一些话,营养不良的话,主要是认识,自己现在说得再好,也不起作用。
然后回家。
将几个学生喊出来,就说到这个差役法的事。
主要是讲给司马光与王安石听的,其实免役法开始,司马光也赞成过,还是比王安石更早提出来的,“臣愚以为凡农民租税外,宜无所预,衙前当募人为之,以优重相补,不足则以坊郭二户为之。”但未实施下去,然后到了宋神宗,看到一份奏章,几千里外来京师的衙前,押送的物资仅是纳金七钱。为七钱金花了几个衙前往京师赶,这倒无所谓,然而府吏照旧敲诈,不能敲啊,就七钱金,再一敲还有了么?于是僵持耽搁之下,一年多时间居然在京城没有入库。好高昂的七钱金!
宋神宗气疯了,不顾争议,将免役法提上议程。
王安石还是很小心的,说了想做到家至户到,均平如一,只能缓而图之,为此从试点到议论到完善再到推广到全国,一共花了三年时间。
用心是好的,但实施下去,皆偏了方向,王安石于其是变法,不如说是敛财,帮助百姓是次要的,弥补空虚的国库才是他最主要的目标。在这种心态下,下面官员更乱,新的弊端又起。不仅是这一法,其他各法又引起保守派的大臣反对。
比如司马光,他家是顶级大户人家,首先就触犯了他家的利益,看到王安石变法,专门对着大户,大地主,大商人来着,司马光不乐意了,这时候他忘记自己修《资治通鉴》时竭力夸赞刘备的那句以人为本,也许到了他眼中,这个以人为本,不是老百姓,而是士大夫,老百姓不是人了,于是上台后新法全部打倒。老病在江宁的王安石听说后,叹息一声,就算其他各法有弊,何至于连募役也废?
一个敛财躁进,一个腹黑保守,还到死不知悔改,宋朝分裂开始。
“用钱代役好啊,”司马光道。
“郑大夫,这是一个好主意,虽然朝廷不许这样做,大夫可以上奏,用太平州做一个试点,减轻百姓负担,”吕公著道。
“上奏不必,一旦上奏,朝廷必有争议,陛下对大夫说,代朕去看一看,可以悄悄做了,看到成效再说,到时候争议会少些。”王安石道。
至少现在两人没有争议。
郑朗笑了笑问:“你们只是想到它的好处,可想到它的困难,以钱折役,各州各县情况不一,收入不一,如何折算?”
“这……”
“我以前就说过,每一法令出来,用意都是好的,但到下面执行就不一样了。用钱折役,对于富户来说,负担不重,比如一个中等富户,去一趟京师差役一次,来回需数月之久,家中产业全部荒废,损失能达几百缗或者上千缗钱,但折役后,仅付出几十缗钱,就可以从容雇一个贫民代役,几十缗钱对贫民来说,足够支付他们报酬了。然而差役法实施本身,就是为了扶贫抑富,实施几十年后是什么结果?多少四五等百姓卷入其中。若以后地方官吏将四五等百姓冒充上等百姓应付差役,以充政绩,或者敛财,几十缗钱对于富户来说不足为奇,但对于贫困百姓来说,足以让他们倾家荡产。不要说不可能,百分之百有这可能,那又怎么办?”
“谁开这个头谁最后成为替罪羊?”崔娴冷不丁的问了一句。
“正是,到时候必然民间骚动,还有呢,若以钱代役,只会是衙前、耆户长、弓手与杂役这些苦差事,那些吏事大户人家才不肯放的。”
能放过?吏役好啊,又轻松,又有实权,有了实权,利用手中权限,自家经营得当,只会更加膨胀实力。这是不会放手的,史上王安石变法后,也没有动弹这块,争议太大。
又道:“当初实施此政时,以第一等人家为主,多年的转换,不知不觉,也就受了。以钱代役开始,这个隐患必然有人提出来,二三等人家与富户必然不服,而且同样的以钱代役,也显不公平。或者以资产征钱,第一等大户人家愿不愿意?虽有可能对他们来说,不是多少钱,但有几人嫌钱多了的?何谓第一等大户,官僚、贵戚、大主户、大商人、功勋后代,这些都是国家的精英,以吕相公的城府,一旦开罪他们,最后也只有下台的份。更不用说是落实下去。这后果你们有没有想过?”
“治大国者若烹小鲜,何难如此……”王安石久久叹息。
“听了你这句话,我很开心,”郑朗摸了一下他的脑袋瓜子。
崔娴托着香腮说道:“官人,妾还有一个办法,官人想做实事,若处处怕争议,那是做不起来实事的。但可以将矛盾转换,比如这个差役,既然有人求官人,官人可以用一些策略,使他们越级上书,联名起奏,直接送到朝廷。以官人的地位,朝廷看到太平州的奏报,必然视之。让他们自己提出来,委托官人试点,有争议与官人无关,是地方富户提出来的,有功绩却是官人的。何乐而不为?”
在她眼中只有成功与成败的区别。
好处有的,后果也多,于是想方设法将好处留下来,坏处推到别人身上……
的确,这个头郑朗不能开,起了争端,一个个必然会将矛头指到郑朗身上。但由诸富户提出来,难道往诸富户身上指?
同样腹黑,而且功利,并且跟在崔有节后面时久,崔有节还有意培养呢,对官场熟悉,因此想出这条主意。
又道:“太平州又不象河北河东诸州,有背景的的大户少,这岂不是官人前来的原因?若朝廷批准,就落实,再将这三条后果说出来,让朝廷慎重。更堵了言官的谏路。若不批准,富户们也不能怪官人。”
“小师母,这主意好啊,”王安石与司马光道。
“让我再想一想,”郑朗没有立即答应,然后看着崔娴一张好看的薄嘴唇子,心里想到,有人说薄嘴唇的女子皆有心计,果如此?想到这里,不由笑了起来。
不过脑海里很冷静,这个免役法最好不要卷入,那有崔娴说得那么简单,一旦卷入,以后自己休想平安。
但先写一份奏折,递到京城。
说了垦圩与联圩的作用,重点说了几条。第一条是为确保百姓安全,小圩必须联成大圩。
必须要联,汛期到来,洪水能比圩内高出十几米,休说小圩,就是几万亩的大圩,一旦决堤,两三个小时,整个圩区会成为一个汪洋,有船的好一些,上船能逃跑,可家肯定会被洪水冲之一空。也不安全,若是夜里破圩,有船也不行,特别是那些几百亩几千亩的小圩,几分钟就成小湖泊了,必然会死人的。若没有船,更悲催了。
联成大圩后,有更多的人手挑高加固圩堤,汛期到来时,也有更多的人手巡逻查防,随时警戒,还会破,但比若干几百几千个零星小圩要好。
其次湖泽与私人圈圩。湖泽可以给百姓种植,以滋补家用,但不可占有,侵占贫民可怜的生路,又用张家六虎的事迹作例,更不可以在圈圩时阻拦。一旦圈圩,湖泽全部收为国有,以便统一规划。
私人圈圩不规范,不能让他们圈。奏折中再三说了圈圩势在必行,圩区产量高,国家人口越来越多,即便朝廷阻止,最终一个个圩区必然出现。
这是大势所趋,但私人胡乱圈圩,圩小,不规范,有危险。而且不统一安排,胡乱侵战水道、蓄水湖泊,汛期到来,水路无处可泄,会冲垮许多圩堤,旱期又无水可灌。必须由朝廷统一安排规划,留出足够的水道泄洪,足够的湖泊蓄水。这个朝廷非是京官,京官多有北人,未必懂,也不能是县官,到了最基层,什么样的人都有之。因此每圈一圩,不仅不给私人圈圩,还必须有知州亲自视察,反复考证后才能圈之。否则,所圈之圩国家不予任何承认,出事后果当自己承担之。
这不是改革,乃是水利,同样是纸上谈兵,但郑朗讨要的是一道诏书,有了诏书,自己有了法令借口,太平州大开发就可以执行啦!
不然不能动。
这份奏折,特别是在联圩上很有远见,是一个划时代的建议。
吕三叔看完后,长叹道:“果然有一颗远大的心。”
看得多长远啦!
崔娴听吕三叔夸奖,乐得眉开眼笑,用手在桌子下面挠郑朗的腿。
官人能耐,自己也有脸面啊。
但郑朗也怕,史上万春圩是江南东路转运使张顒,判官谢景温在沈括与沈披兄弟协助下修建的,功德无量。正因为边上的小圩百丈圩破掉,朝中有人眼红,造谣生事,说万春圩破掉,朝廷将张谢二人撤官。
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官场。
所以做任何事时,必须将丑话说在前面。
我弄出政绩,别咬我,咬我将这些旧奏折翻出来,同样搞死你。
奏折送走,暂时没有做任何变革,一些官吏看到郑朗拿张家六虎开刀,也怕,小心翼翼的,在三县就将矛盾处理下去,于是也没有多少的事务。
郑朗又做了一些安排。
十几天过后,将州里的主要官吏召集起来,道:“有可能明年我会修《中庸》。”
一干官吏很无语,修中庸啊,还能说什么呢?
郑朗又道:“中庸之道,主旨在德。因此本官十分重视德化,今天陪某一行,看一看道德人士。”
霹雳手段只是震慑的,主要还是替境内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。于是有了这一行。
带着官员上了船。
船上有一些事物,用绸布蒙着,皆不好问。但看到一个人,崔娴。知道她是郑朗的小娘子,然而这不是家宴,而是出去办事情的,又不是小婢,为何让他这个美丽动人的小娘子抛头露面。
很古怪的对望一眼,又不大好问,郑知州,你这个不符合礼教啊。
自讨没趣啊。
不但有崔娴,还有几个学生,以及江杏儿与四儿,吕三叔,郑朗道:“诸位,这是一趟感人之旅。”
感人之旅?
诸人更加古怪,郑朗说完没有多做解释,对船夫道:“开船。”
!@#
第二百二十九章大中庸(中、加一更)
不是刁难自己就好办,郑朗道:“我看过太平州许多地方,虽说江南好,也未必全是富裕人家,有的人家很穷,他们没有喊,为什么你们喊?先起来,不要哭,本官上任第一天,都成了什么?”
幸好不忌讳,否则这样,很触霉头的。
“喏。”
一个个起来,然后哽咽的喊苦,人多,有六七十人,郑朗无奈道:“你们选三个代表,进州衙说话。”
还有事呢,王知州要送一送,这是官场上的礼仪,太平州一些所谓的“吏”要相识一下。这些天已认识了一些官员,很有实权的二把手通判,录事、司户参军,这是太平州,若是大一点的州,还有司法、司理参军,作为州各曹的。以及幕职官,节度掌书记、判官,另外还有观察支使与推官,太平州因为不大,没有设,一些特殊的州还设有监,负责征酒税、矿治、造船、仓库出纳账目,也不常设。这几名正式官员全部认识了,可下面还有一些小吏,也就是差役法充当的无告无薪辅助性质的非正式官吏。这些人大多数不认识,虽有种种不好的弊端,想治理地方,还离不开他们。
因此相识一下。
至于事务,今天却不先动,慢慢来。
有什么事务要处理,在交接过程中,郑朗心中皆有了底,毕竟是江南,国家的腹心,没有兵革之灾,只要没有大的灾害,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事情,即便有一些事务,也不急。
但得与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,说一些话。
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底线,象过去王知州那样敷衍任务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,大家努力做事吧。
进了州衙,大大小小不到二十员官吏,陆续行礼,还有所有的衙前,这也要认识的,太平州三县一州有三百多名衙前,直属州的有六十多名。以及厢兵,有一百八十余人,多是水军,还有一些里运、贡运、水运、梢工都、造船军务、步驿、牢城、壮城、下卸钱监、铁木匠营、酒务营、竹匠营、效勇等等,大多数太平州不设。不过到了江宁府这样的大府,几乎都全了。
十几名厢兵军头、十将、承局、押官也要见的。他们不仅负责着太平州小的工程劳作,甚至有时候辅助官府处理紧急事务或者揖贼,比如数次湖上的冲突,王知州都调动了厢兵侧应。
因此有不少人,近百人。
王知州替他们一一介绍,介绍完了,诸位官员以及衙前,一起要送他到码头上辞别。
这是王知州,若是郑朗离开,再有一些政绩拿得出手,当地的文人还要写诗作赋唱和一番,才能放郑朗走。
三个代表就选了出来,走进来。
郑朗听他们说话。
其实说的内容早就知道,又是差役。
差役法有四种差,吏差,衙前差,耆户长弓手差,其他差役,比如承符差、人力差、手力差、散从官差、催子、驱使差,以及各仓的斗子、掏子、秤子、拣子、库子、仓子,甚至抬轿子的轿番,渡口的渡子等等,皆属于差役。
做吏差当然是好,把持州县政事,甚至极少数能爬到正式的官吏。
毕竟是少数,在太平州近八百名差役中,也就那么几十个人。但其他的差役,富户皆不愿意承担,比如管物,必须要管物的衙前用家产做担保,出了任何差池,立即倾家荡产。侦案也是如此,出现失误,长官推卸责任,又要挨笞杖,革职,甚至被判罚。因此本来衙前是很重要的职位,皆由第一等户担任的,时久后,渐渐转移到二三等中小地主身上。
第三类,弓手太平州没有,这些多在边境各州县,但有耆户长,这稍好一些,可还有壮丁,需要武艺精熟,经常演练,又没有半点月俸,家中却少了一个重要的劳力,于是破坏家产。
第四类范围更广大,散从、弓手、手力、壮丁甚至接送朝廷贡税,纳物几千里之远。
以前大地主往中小地主身上转移,中小地主又往富裕百姓身体上转移,富裕百姓又往贫困百姓身上转移,一层层摊薄,几挨上了的,全是倒霉鬼。欧阳修后来就说过,第七等户高荣、家业共直十四贯文省,其人卖松浩为活,第五等户韩嗣,家业二十七纲文,第八等户韩秘,家业九贯文,皆中了差役。想一想,韩秘只有九贯钱的家产,按米价作一贯钱四百来块钱,综合的作价有可能在六七百,七八百块钱,包括房产、地产、畜产、家俱、树木这些子虚乌有的产业在内,总资产仅九贯钱,穷成什么样子。将家中一个主要劳力抽去差役,这一家子还有好日子过么?
可是差役总得要摊派的,只有说谁中枪谁倒霉。
这些年来也就这么过了。
可是郑朗到来,突然如此高调,背影又是如此的深厚,再象以前那样不大可能,那么差役必然重新回到前三等户上,一旦集中在前三等户,除了几个真正的顶级大户人家外,谁也受不了。比如跑一趟船,有可能赚上几百缗钱,然而花好几个月时间跑一趟差,分文没有,路上还有风险,难不成自己应付差役,让自家如花似玉的小娘子去做生意,这日子怎么过下去?
说完,三人放声大哭。
“你们起来。”
三人起来,又是哭。
郑朗踱了几步,喃喃道:“差役啊,免役。”
“免役,”一个中年人耳朵尖听到了,惊喜地道:“免役好啊,我们愿意拿钱出来,捐给州里,让州里雇人,我们家中有事,可州里的文人很多,有一些文人衣食无着落,这是取长补短之道也,郑大夫,这主意好啊。”
“我说了什么!”郑朗气愤地道。
只要懂一点历史的,谁不知道王小三的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、保甲法、将兵法、均输法、市易法、免行法。这个募役法就是免役法,针对差役法种种弊端设立的。
最后结果呢?
“你们先回去,本官以后会替你们想想办法。还有,本官是人,非是什么星星,想要美好生活,大家一起努力。”
“郑知州,你是答应我们了?”
“我只是答应你们想一想方法。”
这算什么回答啊?
三人不知所措的离开。
送走王知州,又与诸位官吏说了一些话,营养不良的话,主要是认识,自己现在说得再好,也不起作用。
然后回家。
将几个学生喊出来,就说到这个差役法的事。
主要是讲给司马光与王安石听的,其实免役法开始,司马光也赞成过,还是比王安石更早提出来的,“臣愚以为凡农民租税外,宜无所预,衙前当募人为之,以优重相补,不足则以坊郭二户为之。”但未实施下去,然后到了宋神宗,看到一份奏章,几千里外来京师的衙前,押送的物资仅是纳金七钱。为七钱金花了几个衙前往京师赶,这倒无所谓,然而府吏照旧敲诈,不能敲啊,就七钱金,再一敲还有了么?于是僵持耽搁之下,一年多时间居然在京城没有入库。好高昂的七钱金!
宋神宗气疯了,不顾争议,将免役法提上议程。
王安石还是很小心的,说了想做到家至户到,均平如一,只能缓而图之,为此从试点到议论到完善再到推广到全国,一共花了三年时间。
用心是好的,但实施下去,皆偏了方向,王安石于其是变法,不如说是敛财,帮助百姓是次要的,弥补空虚的国库才是他最主要的目标。在这种心态下,下面官员更乱,新的弊端又起。不仅是这一法,其他各法又引起保守派的大臣反对。
比如司马光,他家是顶级大户人家,首先就触犯了他家的利益,看到王安石变法,专门对着大户,大地主,大商人来着,司马光不乐意了,这时候他忘记自己修《资治通鉴》时竭力夸赞刘备的那句以人为本,也许到了他眼中,这个以人为本,不是老百姓,而是士大夫,老百姓不是人了,于是上台后新法全部打倒。老病在江宁的王安石听说后,叹息一声,就算其他各法有弊,何至于连募役也废?
一个敛财躁进,一个腹黑保守,还到死不知悔改,宋朝分裂开始。
“用钱代役好啊,”司马光道。
“郑大夫,这是一个好主意,虽然朝廷不许这样做,大夫可以上奏,用太平州做一个试点,减轻百姓负担,”吕公著道。
“上奏不必,一旦上奏,朝廷必有争议,陛下对大夫说,代朕去看一看,可以悄悄做了,看到成效再说,到时候争议会少些。”王安石道。
至少现在两人没有争议。
郑朗笑了笑问:“你们只是想到它的好处,可想到它的困难,以钱折役,各州各县情况不一,收入不一,如何折算?”
“这……”
“我以前就说过,每一法令出来,用意都是好的,但到下面执行就不一样了。用钱折役,对于富户来说,负担不重,比如一个中等富户,去一趟京师差役一次,来回需数月之久,家中产业全部荒废,损失能达几百缗或者上千缗钱,但折役后,仅付出几十缗钱,就可以从容雇一个贫民代役,几十缗钱对贫民来说,足够支付他们报酬了。然而差役法实施本身,就是为了扶贫抑富,实施几十年后是什么结果?多少四五等百姓卷入其中。若以后地方官吏将四五等百姓冒充上等百姓应付差役,以充政绩,或者敛财,几十缗钱对于富户来说不足为奇,但对于贫困百姓来说,足以让他们倾家荡产。不要说不可能,百分之百有这可能,那又怎么办?”
“谁开这个头谁最后成为替罪羊?”崔娴冷不丁的问了一句。
“正是,到时候必然民间骚动,还有呢,若以钱代役,只会是衙前、耆户长、弓手与杂役这些苦差事,那些吏事大户人家才不肯放的。”
能放过?吏役好啊,又轻松,又有实权,有了实权,利用手中权限,自家经营得当,只会更加膨胀实力。这是不会放手的,史上王安石变法后,也没有动弹这块,争议太大。
又道:“当初实施此政时,以第一等人家为主,多年的转换,不知不觉,也就受了。以钱代役开始,这个隐患必然有人提出来,二三等人家与富户必然不服,而且同样的以钱代役,也显不公平。或者以资产征钱,第一等大户人家愿不愿意?虽有可能对他们来说,不是多少钱,但有几人嫌钱多了的?何谓第一等大户,官僚、贵戚、大主户、大商人、功勋后代,这些都是国家的精英,以吕相公的城府,一旦开罪他们,最后也只有下台的份。更不用说是落实下去。这后果你们有没有想过?”
“治大国者若烹小鲜,何难如此……”王安石久久叹息。
“听了你这句话,我很开心,”郑朗摸了一下他的脑袋瓜子。
崔娴托着香腮说道:“官人,妾还有一个办法,官人想做实事,若处处怕争议,那是做不起来实事的。但可以将矛盾转换,比如这个差役,既然有人求官人,官人可以用一些策略,使他们越级上书,联名起奏,直接送到朝廷。以官人的地位,朝廷看到太平州的奏报,必然视之。让他们自己提出来,委托官人试点,有争议与官人无关,是地方富户提出来的,有功绩却是官人的。何乐而不为?”
在她眼中只有成功与成败的区别。
好处有的,后果也多,于是想方设法将好处留下来,坏处推到别人身上……
的确,这个头郑朗不能开,起了争端,一个个必然会将矛头指到郑朗身上。但由诸富户提出来,难道往诸富户身上指?
同样腹黑,而且功利,并且跟在崔有节后面时久,崔有节还有意培养呢,对官场熟悉,因此想出这条主意。
又道:“太平州又不象河北河东诸州,有背景的的大户少,这岂不是官人前来的原因?若朝廷批准,就落实,再将这三条后果说出来,让朝廷慎重。更堵了言官的谏路。若不批准,富户们也不能怪官人。”
“小师母,这主意好啊,”王安石与司马光道。
“让我再想一想,”郑朗没有立即答应,然后看着崔娴一张好看的薄嘴唇子,心里想到,有人说薄嘴唇的女子皆有心计,果如此?想到这里,不由笑了起来。
不过脑海里很冷静,这个免役法最好不要卷入,那有崔娴说得那么简单,一旦卷入,以后自己休想平安。
但先写一份奏折,递到京城。
说了垦圩与联圩的作用,重点说了几条。第一条是为确保百姓安全,小圩必须联成大圩。
必须要联,汛期到来,洪水能比圩内高出十几米,休说小圩,就是几万亩的大圩,一旦决堤,两三个小时,整个圩区会成为一个汪洋,有船的好一些,上船能逃跑,可家肯定会被洪水冲之一空。也不安全,若是夜里破圩,有船也不行,特别是那些几百亩几千亩的小圩,几分钟就成小湖泊了,必然会死人的。若没有船,更悲催了。
联成大圩后,有更多的人手挑高加固圩堤,汛期到来时,也有更多的人手巡逻查防,随时警戒,还会破,但比若干几百几千个零星小圩要好。
其次湖泽与私人圈圩。湖泽可以给百姓种植,以滋补家用,但不可占有,侵占贫民可怜的生路,又用张家六虎的事迹作例,更不可以在圈圩时阻拦。一旦圈圩,湖泽全部收为国有,以便统一规划。
私人圈圩不规范,不能让他们圈。奏折中再三说了圈圩势在必行,圩区产量高,国家人口越来越多,即便朝廷阻止,最终一个个圩区必然出现。
这是大势所趋,但私人胡乱圈圩,圩小,不规范,有危险。而且不统一安排,胡乱侵战水道、蓄水湖泊,汛期到来,水路无处可泄,会冲垮许多圩堤,旱期又无水可灌。必须由朝廷统一安排规划,留出足够的水道泄洪,足够的湖泊蓄水。这个朝廷非是京官,京官多有北人,未必懂,也不能是县官,到了最基层,什么样的人都有之。因此每圈一圩,不仅不给私人圈圩,还必须有知州亲自视察,反复考证后才能圈之。否则,所圈之圩国家不予任何承认,出事后果当自己承担之。
这不是改革,乃是水利,同样是纸上谈兵,但郑朗讨要的是一道诏书,有了诏书,自己有了法令借口,太平州大开发就可以执行啦!
不然不能动。
这份奏折,特别是在联圩上很有远见,是一个划时代的建议。
吕三叔看完后,长叹道:“果然有一颗远大的心。”
看得多长远啦!
崔娴听吕三叔夸奖,乐得眉开眼笑,用手在桌子下面挠郑朗的腿。
官人能耐,自己也有脸面啊。
但郑朗也怕,史上万春圩是江南东路转运使张顒,判官谢景温在沈括与沈披兄弟协助下修建的,功德无量。正因为边上的小圩百丈圩破掉,朝中有人眼红,造谣生事,说万春圩破掉,朝廷将张谢二人撤官。
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官场。
所以做任何事时,必须将丑话说在前面。
我弄出政绩,别咬我,咬我将这些旧奏折翻出来,同样搞死你。
奏折送走,暂时没有做任何变革,一些官吏看到郑朗拿张家六虎开刀,也怕,小心翼翼的,在三县就将矛盾处理下去,于是也没有多少的事务。
郑朗又做了一些安排。
十几天过后,将州里的主要官吏召集起来,道:“有可能明年我会修《中庸》。”
一干官吏很无语,修中庸啊,还能说什么呢?
郑朗又道:“中庸之道,主旨在德。因此本官十分重视德化,今天陪某一行,看一看道德人士。”
霹雳手段只是震慑的,主要还是替境内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。于是有了这一行。
带着官员上了船。
船上有一些事物,用绸布蒙着,皆不好问。但看到一个人,崔娴。知道她是郑朗的小娘子,然而这不是家宴,而是出去办事情的,又不是小婢,为何让他这个美丽动人的小娘子抛头露面。
很古怪的对望一眼,又不大好问,郑知州,你这个不符合礼教啊。
自讨没趣啊。
不但有崔娴,还有几个学生,以及江杏儿与四儿,吕三叔,郑朗道:“诸位,这是一趟感人之旅。”
感人之旅?
诸人更加古怪,郑朗说完没有多做解释,对船夫道:“开船。”
!@#